沿大运河一路行走,曾经的污染令人沉重,眼前的变化使人欣喜。总结其经验教训,两点最是当紧:既要重“保”,也要重“建”。
“保”,重在严防污染。由于发展方式粗放、环境意识淡薄,大运河一度成为工厂的排污渠、城市的下水道。如今,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、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,明目张胆的排污行为基本销声匿迹。但是,低端产能尚未绝迹,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、污水处理能力还需加强,大运河水污染的隐患还在。在北方,已经断航甚至断流的河段,由于常年废弃,部分河道遭到侵蚀、破坏,环保压力更大。
“建”,重在积极作为。历史上的运河之美,美在自然风光;今天的运河之美,则要注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。要在保护大运河历史风貌的基础上,对大运河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复、更新甚至升级,建设一条生态的河、景观的河,改善两岸环境质量、提升群众生活品质。
在这个过程中,产业与生态的协调、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值得思考。大运河两岸的产业发展,只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才不致造成新的污染;大运河沿线的生态建设,只有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,才不致开发过度,才能真正守住大运河的千年文脉,护住大运河的千里碧波。
大运河是连贯的,不能只着眼一时一地。一地治污不力,大运河全线清水或将不保。“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。”还大运河本来面貌,让运河之美永续,既是一份来自历史的嘱托,也是今人必须面向未来交出的答卷。
文章转自人民日报